今天在健身房跑步的時候,聽見旁邊人的談話。
A說:借出去5萬元,對方簽了本票!
B說:都什麼年代了,你還敢借錢?
不一會,A成了被人諷刺的對象,大家你一言我一語,好像是在出謀劃策,也好像是在表達感同身受的同情。
我不禁想起最近幾年身邊人關於借錢的糟心事。
一個親戚借錢給好哥們,最後好哥們不還錢,十幾年的感情在幾萬塊金錢面前經不住考驗,兩人反目成仇,不再來往了。
朋友f借給朋友30萬,他朋友拿到錢後就消失了,聽說還去泰國瀟灑過。朋友f和他朋友認識了近十年,兩人之間有不少生意往來,兩家的孩子也經常一起串門玩,關係很熟。
後來,朋友f把他朋友起訴了,而他朋友也徹底消失得無影無蹤了。至今幾年了,一分錢也沒要回來。
想想最近幾年,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案件激增,借錢不還的老賴越來越多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?
其實,當社會上的老實人善良人的心被傷透了,小人壞人團體把信用透支乾淨後,也會出現另外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——個人信用靠不住,沒有人再敢借錢給親戚朋友了。
不知道這樣是好是壞,或許這是台灣從“人情社會”向“法制社會”轉變的時候,需要部分人付出慘痛的代價。估計,國人以後會像歐美那樣,如果想借錢只能找銀行,找個人借錢,想都別想。
有人說,以後步入信用社會,沒有信用的人寸步難行。其實,社會越是強調信用的重要性,越是說明當今社會信用缺失的嚴重性。
如果這種不良風氣繼續蔓延,“老賴們”還一副死猪不怕開水燙的模樣,這必然會讓大家對借錢談虎色變,人與人的信任和感情越來越淡薄!
這就好比是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,反被老人訛詐,寒了大家的心,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,互幫互助了。
為什麼越是熟人之間借錢,越容易最後借錢不還呢?
或許,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書籍《鄉土中國》中找到答案,書中說道:“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。這並不是說這種社會不發生交易,而是說他們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,是相互饋贈的管道。”
當你借錢給了親戚朋友,你以為是借貸關係,自己好心幫了他們。但是他們並不這麼認為,他們認為你的錢是情分,甚至可以有借不還,屬於饋贈。
當你找親戚朋友要還錢的時候,他們就會跟你急,說談錢傷感情,說你沒有人情味。
他們甚至還反咬一口:“我們之間關係這麼好,就是借了你點錢,你幹嘛那麼著急。等我手頭寬裕了,自然會還給你”。
借出去容易,要回來錢非常難,因為人家壓根都沒有想著還你錢,他們就當是借人情來佔便宜,大不了以後不來往了,還認為用絕交換一筆意外之財也是值得的。
企業家曹德旺把借錢一事看得很透徹,他說:“最好錢不要借給別人,要麼就送給對方。”
其實,好多人都告誡大家不要借錢。
比如莎士比亞說:“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”,《羊皮卷》中寫道:“借錢給朋友,將以失去友情作為利息”。
如果我們用心理學上的“厭惡損失效應”來分析,也能明白“為什麼借錢的人不想還錢”:人們對“所損失的東西的價值”估計要高出“得到相同東西的價值”的兩倍。也就是說,人們在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,比他得到這個東西時的快樂要大2倍。
一個人要想做到欠債還錢,誠實守信,這就要有强大的自律,來與自己人性弱點做鬥爭。但是人之所以會借錢,往往是因為他在財務上管不好自己,本質上就是很不自律的表現。
所以說,讓借錢的人還錢,就等於讓一個不自律的人,變得自律。這是很難的一件事,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借錢不還的原因。
更何况,人往往都是趨利避害,不懂得感恩的,正如《人性的弱點》書中所寫:“忘記感謝,乃是人的天性,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別人感恩,多半是自尋煩惱!”
所以說,你借錢給別人,想著好心幫助人,最後大概率是別人借錢不還,對你恩將仇報。
既然人性是如此,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前來借錢的親戚朋友呢?
上策:不借。君子之交淡如水,談錢傷感情,找理由拒絕。借錢之前翻臉,人不在,錢還在。借錢之後翻臉,人財兩空。
中策:救急不救窮,借少不借多,借親不借疏,借近不借遠。
下策:爽快借出去,做好別人借錢不還的準備,就如曹德旺說的把錢送給別人,但是要做到這樣,需要你的財力和格局都跟得上。如果後面對方還錢了,你會很意外、很高興,並通過錢考驗出對方人品還算不錯。或許,你們之間,會因為有借有還,感情更加深。
更多台北借錢、新北借錢、高雄借錢指南等著您,歡迎來我們5880借錢網瀏覽,5880借貸網是您借貸、借錢、支票借款的好選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