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錢這事兒,大家可能都遇到過:一時資金周轉不開,借錢救個急。
從資金管理角度說,借錢是負債,要考慮個人資金流動性與償債能力,要考察借貸成本能否覆蓋資金收益。
可是眼下,出現了一個趨勢:借錢越發隨意,可能為了購買奢侈品、換個蘋果手機,也可能為了辦健身會籍、上教練課,甚至買麵包也可以分期……
與此映照,多家互聯網借貸平臺的廣告畫風殊異:老年人坐不慣經濟艙,可以借錢升艙;父親手頭緊,借錢給孩子過生日。
這勁頭,似乎越來越奇怪了。
一
廣告承載著商家的期望和願景,也折射出一定的社會心態。
廣告的目的當然是勸服受眾。比如:借貸,你也能享受未體驗過的服務,實現本不可實現的願望。這種取向暗合了消費主義主張,只是難免透露出有今天無來日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激進消費態度。
這態度有問題嗎?如果後續償債能力有保障,比如薪水進項不斷流入且大於負債,那沒問題;若不然,頗有鼓吹資金冒險的意味。
說到這兒,小編想起一部電影《大空頭》,全景式展現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發酵過程。簡單說,這是全社會資金冒險的累積和大爆發,每個參與投注的人都確信次貸泡沫不會破,就像17世紀的荷蘭人篤信鬱金香不會貶值、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人認為房價不會掉一樣。
但是,資金作為經濟社會重要的金融資源,其供需、配ˊ置須有必要平衡。
若不然,個體資金鏈緊繃著,資金鏈間還有交叉,比如教育機構與消費者、教育機構與銀行,曾經的P2P平臺與借貸兩端的人。相互纏繞之下,一個鏈條崩斷,連鎖反應可能在所難免。
即便資金體系看似安好,但個體舉債行為的激進一旦形成規模,也會使全社會整體槓桿率升高。還是那句話,錢不是憑空來的,一個蓋子還能長久蓋三個碗嗎?
二
那麼,是什麼在鼓勵激進的舉債行為?從本質上講,當然是個人不加審視的消費態度。但若缺乏借貸手段、分期付款等輔助條件,超前消費也很難實現。
既然如此,是否要將借貸機構視作“剁手幫兇”?小編認為,拍板子前應慎重。
從古到今,借貸機構做的是低吸高借、賺利息差的生意,只要你能還,借誰都是借。但是,自從互聯網借貸場景格外豐富、借貸手續大大簡化後,一系列問題暴露出來:
比如,去年有教育機構爆雷,牽出租金貸付學費問題,多家金融機構牽涉在內,其中不乏互聯網巨頭下屬借貸品牌和大行網貸分支。早些年,不規範的無卡分期讓一些學生背負滾雪球般的債務負擔,甚至在遭受暴力催收後跳樓。這些案例,估計大家早已熟知。
但,平臺借貸必然是壞事嗎?當然不是,有外送員通過借貸平臺籌到車錢,可以跑營生、養家糊口;有學生借款付學費,學有所成、謀得良職、改變人生;有人貸款購房置業、提前實現安家樂業心願;還有人靠借貸解决就醫難題,用明天的錢換來現在的好身體。
因此,借貸主動權歸根結底掌握在借貸人手裡。是量入為出還是蒙眼狂奔,結局大不相同。
三
不過,借貸平臺也不能因此兩手一揣,把自己摘乾淨。企業不僅有盈利天性,也當承擔社會責任,因為企業發展全賴社會提供資金、市場和發展空間。這不是一廂情願的“聖母”表述,正規大企業都有專職負責社會責任項目的部門。
對借貸平臺而言,它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完全可以融入在產品、服務中。
比如,從行銷環節說,是鼓勵不加節制、貪圖享受的借貸觀,還是宣導理性、適度超前的消費?
再如,從產品設計角度說,部分消費理念尚不成熟、金融知識缺乏或償債能力有限的人,其借貸許可是否應該更嚴格、借貸前說明是否應該更詳盡?對這群消費者的借貸用途是否該做更細緻的篩查?
金融體系是由每一位社會成員的資金往來構成的,如果盲目樂觀、過分激進的態度充斥其間,難免導致供需訊號扭曲、資源配置失衡,甚至為系統性金融風險埋下隱患。
所以說,今天我們探討的並不是一兩家借貸平臺的三四則清奇廣告,也不是五六個消費者的七八項盲目支出。而是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,如何回歸務實態度,善用資金、讓資金發揮最大的益處,讓金融體系被理性克制的情緒保護,也讓社會心態被勤謹樸實的精神涵養。
更多台北借錢、新北借錢、高雄借錢指南等著您,歡迎來我們5880借錢網瀏覽,5880借貸網是您借貸、借錢、支票借款的好選擇!
下一頁:婆婆說要借錢結婚,婚後讓我還錢
上一頁:未見本人就借錢,網友結交需謹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