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小孟月薪30000,各種名牌包,假期長途、短途的旅遊,就在年前還買了一個新皮草,惹得辦公室同事一通羡慕。
小孟昨天突然跟我借錢,說是要還信用卡錢,這個月沒上班也沒發薪水,等發了工資就還我。
小孟有個男朋友是個體戶,有工程的時候比較忙,沒有工程時就經常到辦公室給小孟送吃的,接送上下班。小孟說平時買什麼就加購物車,定期男朋友給清空,小孟上班一半時間在看網拍,另一半時間在忙著退貨。
小孟早餐外賣營養粥,晚上網紅飯店打卡,我實在不理解她會跟我借錢,最後我借了6000給她,小孟給我發了個包的圖片說是名牌,從美國代購的40000多,我要是喜歡就賣給我算30000,等上班後讓我試背看喜不喜歡。
我沒回她,心想這個月薪水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,家裡還有娃要養,你還是還我錢比較現實點。
當生活沒有意外的時候,靠著信用卡我們可以勉強維持我們的虛榮心,真的意外來臨時,你所有的虛榮心都抵擋不住沒錢的殘酷,所以又積蓄有存款,內心富足強大,你才能夠高級的炫富。
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關於哭窮和裝富的心理評論:
大多數有錢人,喜歡哭窮,是因為他怕別人知道他很有錢;大多數窮人,喜歡裝富,是因為他怕別人知道他窮;大多數有錢有權的人,說自己誰都不認識,是因為他怕別人托關係求他辦事;大多數窮人,說自己誰都認識沒有他辦不了的事,是因為他怕別人知道他誰都不認識。
一、虛榮心可以有,但請適度
大家都會有虛榮心,希望別人用羡慕的眼光看自己,用新買的手錶、包包來炫富,但是真實情況只有自己知道,是真都有實力購買,還是為了虛榮心刷爆了信用卡。
朋友的姐姐在高校附近商場開了一個化妝品店,不少年輕的女孩子來買東西。她說能夠看得出來很多人並沒有消費能力,但是他們買東西從不手軟,因為有信用卡。
這種消費理念就是完全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,別人有我就必須有,哪怕是負債也要買下來。
在發工資的時候買些東西獎勵自己,滿足自己的內心,讓生活精彩點,但是過度的消費換來的不是滿足,而是無力償還的恐懼。
二、沒有錢的時候,請適度消費
表姐夫家裡條件不太好,結婚的時候沒能給表姐買新房,表姐夫的父母就想把老家的房子裝修了。表姐的意思是老家房子簡單裝修,等過倆年倆人手裡有些積蓄就在縣城交個首付買房子,老家房子裝修的在好,也是逢年過節回去住幾天。
但是無論是表姐夫的父母、還是表姐的父母都不同意,說結婚一定要大辦,結婚當天全村的人都會來看新房,必須好好裝修。
結果裝修房子和結婚花了十幾萬,都是跟親戚借的,新房就結婚當天住了一天。
結婚沒多久,有個親戚急用錢就來要債,表姐看上了小商品房等著交首付,沒辦法只能拿首付的錢給了親戚,氣的表姐那一年都沒回婆婆家。
就為了在村裡有面子,就要舉債來結婚,這種想法在農村不少見,結一次婚要還好幾年的債。
適度的消費滿足基本的生活,如果是因為害怕被人看不起而舉債過日子,那這種事生活永無止境。
三、培養存錢意識
美國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 · 巴赫提出「拿鐵因數」概念,說的是
他通過觀察一對夫妻的日常生活,發現他們每天早上都會喝一杯拿鐵咖啡。一杯咖啡,貌似是很小的花費,但累計30年,總花銷居然高達70萬元。
有些日常花費看似小,但是經過時間的積累就會成為大的數額。
很多人對存錢有誤解,認為自己每個月錢都不夠花,怎麼可能存下來。 正確的存錢方式是,將收入的10%-20%先存下來,剩下的才是我們的日常花費。
也就是說花費=收入-存款,不要認為錢少就不重視,比如每月工資30000,存3000,一年後是36000,相當於一份年終獎了。
當我們有存錢的意識時,對於消費就會重新思考,對於吃飯是否一點要去網紅餐廳,換季一定要買應季的衣服嗎?
大衛·巴赫就一針見血地說出真相:「錢的問題通常不在於收入太少,而在於開銷太多!」
有了積蓄以後,可以拿出一部分來還債,另一部分選擇低風險的理財,讓錢生錢,逐漸的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財務結構。
四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,延遲滿足
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虛榮心,人生就會失去控制力,我們的人生很大部分的時間就會被欲望牽著走。
控制自己的欲望,反思自己的內心為什麼不能夠被滿足,為什麼要通過別人的羡慕和嫉妒來滿足自己呢?別人對我們的認可是因為名牌包包或者我們有錢嗎,那麼這樣的友情根本就沒有意義。
有些人說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就想要花錢,我們可以找到代替花錢的方式來緩解壓力,分析自己的心理情況,讓自己從這種虛榮中擺脫出來。
這個社會很現實,就像現在特殊時期,企業不能復工發不了工人工資,很多人面臨失業一樣。
社會不會因為你一句「我沒錢」就對你網開一面,命運也不會因為你一句「我很窮」就給你格外開恩。存錢並不是簡單的財富積累,更多的使我們應對意外時候的勇氣。
下一頁:借錢一件事,看清一個人